在丝绸之路这条历史的彩带上,新疆喀什曾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和平与开放的祖国西部边境线,使这个边陲名城再现商贾云集,“瑰货雾集”的繁荣景象。
喀什是我国西部最早的国际市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它成为声名远播的中西亚大都会。在这里不仅有来自祖国内地川、陕、江、浙的商队,也有远道而来的印度、波斯、罗马的行商坐贾。时人描述当时的巴扎(集市)的盛况:“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
千百年历史的风雨使这个丝路重镇几经繁华和冷落。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把全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喀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对外开放事业,使边境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的870万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4790万美元。
边贸的兴起,使扼东西方交通要冲的喀什古城再次声名远扬。昔日冷清的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口岸变得繁忙和热闹起来,中亚诸国的牛羊皮、蚕丝、废旧金属由此入境,中国的家用电器、化纤布料、日用百货由此输出。据吐尔尕特海关关长于志力介绍,1995年边贸鼎盛时期这里的进出口货物近20万吨,人员进出量达6.8万,其中第三国旅游入境人员就有2000多人,这些都是近百年内所未有的。
活跃的边境贸易使喀什等南疆地州一批商界能人脱颖而出,一个个“羊毛大王”、“蚕茧大王”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成为激活本地商业经济的“领头羊”,还跨出国境经商办市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3年前由2000多名南疆维吾尔族商人兴办的托尔巴扎成了当地的中国产品集散地,这个市场一年的税收占到这个市总税收的1/3。
开放的边境也吸引了大批内地客商和企业,他们纷纷携带着资金、货物和信息涌向喀什,参与边贸和市场建设。边境口岸上,一车车废旧金属被拉到河北去加工,牛皮和茧丝销往江浙一带。国内各地客户云集边城,有力地促进了喀什与内地的交往,并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据分析,1992年以来,喀什地区从事边境贸易获取直接利润就超过4000万元。
市场在边贸的带动下迅速崛起。喀什的“东巴扎”从1992年起更名为“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亚最大集市”。这个占地450亩,拥有3800多个固定和临时摊位的大巴扎里还分出建材、服装、五金、干果、小百货等27个小巴扎,其中包括由阿富汗、巴基斯坦和独联体各国商人开设的市场和一个外汇交易市场。有9000多种商品在这里待价而沽。在这里,凡是新疆特产都可以买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纺织品、成衣、化妆品及五金交电等,无不应有尽有。库车的羔皮、伊犁的骏马、西藏的红花以及阿拉伯宝石、土耳其地毯、巴基斯坦的“闪光纱”、印度的项链、埃及的化妆品在这里都不是奇货。每逢巴扎天,口音不同穿戴各异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大市场,人数最多时可达十多万。
今天,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喀什街头,随时会有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与你擦肩而过。日益强盛稳定的祖国向西打开国门,丝路名城喀什再现“海帮商旅一途通”的迷人风采。